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劉文淇

劉文淇,字孟瞻,江蘇儀徵人,生於乾隆五十四年(1789年),卒於咸豐四年(1854年),年六十六。其子劉毓崧、其孫劉壽曾,曾孫為劉師培,一家四世皆以研究《春秋左氏傳》見長,儀徵劉氏之學為清代學術史上有名的一脈家學。
  劉文淇的父親為一名醫生,在早年為學的過程中,對他影響極為深遠的,則是舅舅:乾嘉著名的經學家凌曙。凌曙是個在清苦的環境中,仍然為學不倦的學者,對於同樣貧困卻天資聰穎的劉文淇,自然有了惜才之心,而給予許多生活與學術上的援助。因此,在凌曙去世後,劉文淇的日子雖然清苦,仍然收養了凌曙的遺孤,並且為他延聘老師教授學問,以報答其舅的知遇之恩,可知儒者淳厚篤實的性格。
  劉文淇早年受學於凌曙,然而他的學術淵源,基本上仍是承續戴震、江永、阮元等人的學術脈絡而來,他的孫子劉壽曾梳理劉氏家學時這樣說道:江永、戴震之學,授於當時揚州諸儒,如王念孫、任大椿、阮元等人,開展出揚州學一派,而劉文淇的學思歷程,除了早年承自凌曙以外,亦曾問學於阮元。所以在學術的思維脈絡上,劉文淇的研究成果有揚州學者一貫的特色:博通,而這特色就表現在他對新注《左傳》的成就上。
  當時揚州學派的學者興起了為十三經作新注疏的風氣,焦循、阮元等人在研究《十三經注疏》上取得卓越的成績,劉文淇與當時的學者也受到了這股風潮的影響,紛紛投入新注經典的風潮裡。根據陳立為劉寶楠所作《論語正義》的序裡記載:「孟瞻師、楚楨先生病十三經舊疏多踳駁,欲仿江氏、孫氏《尚書》,邵氏、郝氏《爾雅》,焦氏《孟子》,別作疏義。孟瞻師任《左氏傳》,楚楨先生任《論語》,而以《公羊》屬立。」劉文淇、劉寶楠、陳立等人,對於十三經的舊疏並不滿意,於是想效法當時的江聲、孫星衍新疏《尚書》,邵晉涵、郝懿行等新疏《爾雅》,焦循新作《孟子正義》,由劉文淇負責《左傳》、劉寶楠負責《論語》、陳立負責《公羊》,相約為經典重新作疏,時值道光八年之秋。至於劉文淇不滿舊注疏的原因,則可以從他為劉寶楠的《江淮泛宅圖》所作的序看到:「楚楨(劉寶楠)與余約各治一經,楚楨占《論語》,余占《左傳》,……《左傳》賈、服舊說為杜氏所乾沒者不少,唐人又阿杜注,而攻賈、服皆為鮮當,因各為二書疏證焉。」
  由於乾嘉漢學所崇尚的是東漢經學家的學問,以致於「家家許、鄭,人人賈、馬」,因此,當劉文淇發現杜預注《左傳》時,摒棄許多賈逵、服虔的舊說,而唐人又只取杜注,甚至依此攻擊賈、服的說法,這和劉文淇所崇尚的學術理念相違,因此,劉文淇一方面整理舊注,將散落於其他典籍的漢代經學家的舊注,重新蒐羅整理,並且將近人之說可採者一併收入,加以疏證,或下己意,作《左傳舊注疏證》,歷時約四十年,草具約八十卷;另一方面,又深感於《左傳正義》,為孔穎達與諸儒刪定舊疏而成,非成於一人之手,其中內容雖多引自劉炫的《春秋述議》,然亦與諸儒的說法混雜在一起而難以分辨,劉文淇為此作《左傳舊疏考正》,就是要從《左傳正義》中,分辨出哪些是唐人的話,哪些又是唐人以前的舊疏,又從這些舊疏中,分辨出哪些引自於劉炫的《春秋述議》。《左傳舊疏考正》共為八卷,於道光十八年刊行於世。
  文淇生平並沒有什麼功名,在嘉慶二十四年時,與劉寶楠一同拔取優貢生,時人有「揚州二劉」的美譽,同為當時揚州學派的代表人物,他和劉寶楠的交情極好,兩人曾經比鄰而居七年,終日切磋學問,互為良師益友。然而,劉文淇之後屢試不第,雖然曾經在道光十年科場失意時,作有《別號舍詩》,以示不再汲於功名的決心,卻依舊無法忘情科舉,陸續又參加了幾次考試,在他四十九歲又落榜之後,始下定決心不再應試,為了生計,文淇平日只能教書、校勘經籍,賺取微薄薪資以餬口。他的房子命名為「青溪舊屋」,文集取作《青溪舊屋集》,是《南齊書》中劉瓛的典故而來:劉瓛儒學冠於當時,然他性格謙遜,不以高名自居、不求榮進,他所居住的簡陋瓦屋,在金陵檀橋的青溪之上,京師士子貴遊莫不下席受業,因而有「青溪」之稱。清王士禛《秦淮雜詩》之六有「青溪水木最清華,王謝烏衣六代誇」的詩句,可見劉文淇欽羨劉瓛不慕功名的心理。由於長期替人校勘典籍、修纂方志,經驗的積累使得劉文淇在校勘學與方志學上上取得極大的成就,展現了揚州學派博通的特色,也因為如此,文淇長期為了生計客游於外,終日碌碌,無暇著書,前文所提《左傳舊注疏證》雖草具八十卷,然真正定稿僅只一卷,文淇即溘然長逝,此書又經劉毓崧、劉壽曾接力撰述,亦僅寫到襄公四年,最終未能卒業,實為學術史上一大憾事。
  劉文淇的著作,除了《左傳舊疏考正》八卷、《左傳舊注疏證》(未完成)以外,尚有《楚漢諸侯疆域志》三卷、《揚州水道記》四卷、《讀書隨筆》二十卷、《青溪舊屋集》十二卷,在道光二十七年時,與其子劉毓崧共同編纂《輿地紀勝校勘記》五十二卷等。


撰稿人:鄭于香
網站滿意度調整